摘要: 基本內容 某個國家的一個新興產業,當其還處于最適度規模的初創時期時,可能經不起外國的競爭。如果通過對該產業采取適當的保護政策,提高其競爭能力,將來可以具有比較優勢,能夠出口并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就應采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政策。主要運用關稅保護之類手段來實現。 但是傳統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強調以規避競爭為主的保護方式。但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資本市場的初步形成, 匯率變動的日趨頻繁,對幼稚產業的保護面臨著規范保護程序、加強受保護產業的監管、鼓勵國內競爭等新問題。 歷史起源 幼[閱讀全文:]
摘要: 名稱 雁行理論(日語:雁行形態論,英語:the flying-geese model)1935年由日本學者赤松要(Akamatsu)提出。指某一產業,在不同國家伴隨著產業轉移先后興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國中不同產業先后興盛衰退的過程。 舉例 發展經濟學學者研究戰后東亞國家經濟及產業結構變遷,認為東亞國家是雁行理論的經濟發展型態:以日本為雁頭,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包含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中國大陸與東盟各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技術成[閱讀全文:]
摘要: 三次產業分類法概述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創立,1935年著《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提出對產業的劃分方法。 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拉克在費歇爾的基礎上,采用三次產業分類法對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總結出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初級階段,人類的主要活動是農業和畜牧業; 第二階段開始于英國工業革命,以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標志,紡織、鋼鐵及機器等制[閱讀全文:]
摘要: 產生背景 變換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關于收入與勞動力流動之間關系學說研究成果之上完成,計量和比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業人口在三次產業中分布結構的變動趨勢后得出的??死苏J為他的發現只是印證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觀點而已,故后人把克拉克的發現稱之為配第-克拉克定理。 該定理把人類全部經濟活動分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制造業、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廣義的服務業)。經過經濟大樣本觀察,配第與克拉克兩位經濟學家先后發現,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閱讀全文:]
摘要: 知識分類 相關書籍馬克盧普把知識分為五方面內容: (1)實用知識:對于人們的工作、決策和行為有價值的知識。實用知識可以根據人們的行動再分為:專業知識;商業知識;勞動知識;政治知識;家庭知識;其他實用知識。 (2)學術知識:就是能夠滿足人們在學術創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識。學術知識是教育自由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知識,以及一般文化中的組成部分。 (3)閑談與消遣知識;是滿足人們在非學術性方面的好奇心,或者能夠滿足人們對輕松娛樂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欲望的那部分知識。這類知識常常包括本地[閱讀全文:]
摘要: 簡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GNP之父”西蒙·庫茲涅茨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入手,對伴隨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化作了深入的研究。結論是:(1)農業部門實現的國民收入,隨著年代的延續,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農業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比重均不斷下降;(2)工業部門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大體上是上升的,然而,如果綜合各國的情況看,則工業部門中勞動力的相對比重是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3)服務部門的勞動力相對比重呈現上升趨勢,但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卻并不必須與勞動力的相對比重的上升趨勢同步,綜合起來看[閱讀全文:]
摘要: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簡介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加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投向了發達國家,并成為當地企業有力的競爭對手。如何解釋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新趨勢,是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界面臨的重要挑戰。 英國學者坎特韋爾(John A.Cantwel1)和托蘭惕諾(Paz Estrella Tolentino)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用以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經濟發達國家的[閱讀全文:]
摘要: 霍夫曼產業分類法概述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的以研究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之間的比例關系和變動趨勢為目的按產品用途進行產業分類的方法。他把從研究工業化發展階段的需要把產業分成三類: ?。?)消費資料產業,如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等。原則是工業產品75%以上屬于消費資料。 ?。?)資本資料產業,如化學工業、一般機械工業等。原則是該類工業產品75%以上屬于資本資料。 ?。?)其他產業,如橡膠、木材、造紙等工業。 將產品用途有75%以上屬資本資料的產業劃分為資本資料工業,難以用以上標準劃分的[閱讀全文:]
摘要: 創新產業集聚論概述1 熊彼特將技術創新與產業集聚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他在解釋經濟周期或經濟波動時認為,除了戰爭、革命、氣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術創新的產業集聚和增長的非同期因素是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 熊彼特認為:創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時間上均勻地分布,而是相反,它們趨于群集,或者說,成簇地發生。這僅僅是因為,在成功地創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著是大多數企業會步其后塵;其次,創新甚至不是隨機地分布于整個經濟系統,而是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門及其鄰近部門。 參考文獻 ↑ 張立川.[閱讀全文:]
摘要: 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概述 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埃德加.M.胡佛,在20世紀30年代論證了不同產業的區位結構之后,將規模經濟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他認為,就任何一種產業來說,都有:(1)單個區位單位(工廠、商店等等)的規模決定的經濟;(2)單個公司(即聯合企業體)的規模決定的經濟;(3)該產業在某個區位的集聚體的規模決定的經濟。而這些經濟各自得以達到最大值的規模,則可以分別看作是區位單位最佳規模、公司最佳規模和集聚體最佳規模1。2 埃德加·胡佛的主要貢獻在于指出產業集聚存在一個最佳的規模,如果[閱讀全文:]